推进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日期:2017-05-10  作者:房广顺 李鸿凯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总第271期)  浏览量: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改革创新理念为先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下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途径。要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高度自觉,积极探索教育过程中各要素的融合机制,使诸要素同向同行,形成协调推进的正能量,聚合立德树人的原动力。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7)2-0012-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深刻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指出了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目标要求。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的根本任务。然而,时代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使我们必须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理念强调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延展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的内涵,统筹诸要素内部和诸要素之间的合力,使其在运行过程中同向同行,最大限度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树立融合发展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只有充分发掘和综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2],才能完成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树人”的前提是“立德”,离开德,人的发展就会偏离轨道;而“立德”的目的是“树人”,空谈德而不讲人才培育,德便会成为抽象的理念。立德树人不仅强调了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诸多素质中的核心地位,也指出了人才培养要素的全面性。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和强调立德树人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要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对党的十八大关于“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的进一步深化,也是今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指南和方向,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加激烈,各种社会思潮暗流涌动、相互交织,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任务和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和艰巨。不能忽视的问题是,“面临新的考验,有的地方和高校交出的答卷并不能令人满意……忽视立德与育人,只关注学术成果有没有效益,却忘了追问是否立场端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有“暂停键”,要主动作为,不断深入,抢占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制高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习近平多次强调,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挑战和新趋势,要抓住机遇,突出问题导向,创新方式方法,用新的发展理念为高校“立德树人”营造良好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环境深刻变化,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理念、新举措。近些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大学生领航人生、筑梦理想、搏击青春汇聚了强大的正能量。但也存在着明显短板,如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亟待提高,基层党组织创新工作能力不足等。推进融合发展有助于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协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的内部作用力,针对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激发多重育人力量的主动性,补齐现实短板,从而凝聚高校立德树人的整体助推力。

二、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根本指向

“思想政治工作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保障”[2],也是高校做好其他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方向正确,才能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畅通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作为培养人才的系统工程,高等教育要始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思想政治教育更要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习近平关于“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1]的重要观点,是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对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科学论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作为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也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展开。

融合发展的新理念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是提高立德树人实际成效的现实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极其复杂的工程,其教育过程的影响因素、影响过程和影响结果都具有复杂性。就影响因素而言,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诸多要素都会对受教育者发生作用,这些作用有时是同向的,有时则相互冲突。就影响过程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体现为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受教育者在接受一定的思想政治要求的同时并不会完全内化。就影响效果而言,更体现为不同的情形。这种复杂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须把握诸多因素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相互作用的发展趋势,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和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和基本规律,通过整合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影响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形成各种教育能量互补共融,各种教育要素同向前行的网络格局,从而使教育过程各个环节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汇聚高校立德树人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核心要义是坚持以“立德”为纽带,以“树人”为方向 当代大学生以 95 后 为主体,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成长起来,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不可复制的时代标签,突出表现为个体特征鲜明,开放程度较高,文化需求多样,政治需求现实。与此同时,他们思想变化较快,易受外界影响,可塑性较强。因此,融合发展要深刻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尊重他们的成长成才规律。第一,当代大学生被时代环境塑造,是一个需要积极引导的群体。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复杂影响,其健康发展需要社会正能量和教育者的自觉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具有鲜明的人本价值,它汇聚教育过程诸要素的合力,将社会要求和个性差异、灌输强化和疏导解析、认知培育和环境营造有机融合,积极引导大学生确立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满足他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全面发展的需求。第二,当代大学生是一个需要加强理论教育的群体。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其成长成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融合发展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模式,它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深度融合,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大学生,其核心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促成其“立德”。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展人、感化人、改造人,最终达到“树人”的目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拔尖的专门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在实践层面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的全局,根据发展的新阶段和新趋势,聚焦发展的主要问题与明显短板,提出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核心要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诚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集中体现为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深度融合社会培养要求与个体认知发展的差异,使每个学生既达到教育目标的总体要求,又能充分发挥其在专业、品德、个性等方面的优势与特长,使每个学生人尽其才,极大地激活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活力。第二,融合发展通过协同传统与当代德育培育的文化正能量,聚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资源,使各类人才充分涌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使学生能辨别和克服传统德育资源的保守与落后成分,破除束缚其成才的错误观念和僵化体制,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代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有机融合,从而营建高校人才培养的强大文化能量。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是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加速器。

三、整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

作为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的新理念,融合发展对于聚合各类型、各层次的教育要素,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和成果的融通与整合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最终效果的取得还需要“集中攻关,提出可行思路和务实举措”[4],“把抓落实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具体方案,明确责任分工,防止任务落空。”[5]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在理念创新中不断寻求突破,抓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节点,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国高校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恩格斯指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6]

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马克思主义重视发挥局部特点和性质的作用,更着眼于整体,追求整体的最佳效应。因此,要树立全局观念、系统观念和整体观念,使各种教育因素和力量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为高校立德树人注入不竭动力。

(一)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

现代教育学从三个维度建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高等教育不单是传授专业的系统理论,更重要的是从“树人”的高度培养大学生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和素养,其中德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目标与“立德”“培育人性”的价值塑造目标相融合,尤其把“德育”放在首位,是高校坚定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保障。第一,要重视各课程教学的德育目标。高校每门课程都有体现其培养目标与要求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任务书等,大多数教师都能按照大纲的要求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但往往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认为这是党政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缺乏对德育渗透必要性的认识。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师要明确和重视教学目标中的德育目标,将专业知识目标与德育目标深度融合,自觉渗透,增强学生专业领域中的道德敏感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二,健全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育人机制。使教学不再是课堂上知识、技能的单向灌输,而是融合了三维教学目标的双向互动。德育的最高层次就是使学生“趋于完美人性”,要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搭建师生智慧和情感交流的平台,用教师深邃的专业理论和高尚的人格情操影响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从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与专业教师队伍两股力量双向融合,形成全员育人的协同效应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强调教育合力机制的建构,其表现之一便是教育主体力量的融合,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全员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靠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也要靠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教师队伍,使他们在融合中形成教育合力,实现高校整体育人的综合效应。第一,明晰各力量职责,构建全员育人的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职队伍主要包括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等,他们是立德树人的中坚力量。直接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党政干部多数分布在高校各基层部门,他们了解大学生的日常思想状况,熟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具备监控和研判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的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力量。共青团干部和辅导员主要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和对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的管理和指导,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工作队伍的重要力量,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主体,同时也是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引路人。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等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也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当前尤其要注重正面发声,自觉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协同融合,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依靠力量。第二,相关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是两股力量融合的内在动力。要把德育工作指标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和晋职晋级体系,通过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各学科专业的教师加入班主任队伍,形成高校德育工作的兼职力量。通过增强高校德育主体力量的融合,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立德树人的任务之中,让全员育人在实际工作中落地生根。

(三)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融合,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类课程构成了大学的整个课程体系,承担着育人的重要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主渠道,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所有其他课程虽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同,但具有价值观的契合性。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也表明,高校的任何课程都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价值。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使大学所有课程既传递知识又立德树人,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和全覆盖。促进两类课程在德育工作中的融合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其他各类课程教师要破除旧观念,主动挖掘本学科体系中的德育资源,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在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的教学过程中,用隐性的方式进行渗透,使之自觉与各类课程教育资源,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相融合,相得益彰,形成协同效应。第二,充分利用各类课程教育资源,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立足当代中国实际,自觉依托各类课程的背景材料和文化资源,使德育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和生动,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体验和实践锻炼,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造性,使两类课程在融合渗透中发挥立德树人的综合效应。第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中,增强两类课程的互动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在于学科的不断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经常与专业课教师交流,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现实需求和就业指向,探索实践教学、互动教学等教育新手段新方式,交汇立德树人的课程资源,在课程融合改革中使学生真正受益。

(四)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新媒体新技术高度融合,抢占新阵地、增强时代感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错综复杂的互联网信息深刻影响着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赢得了互联网就赢得广大青年大学生。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与新媒体新技术相融合,实现扬长避短,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互联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占领、主导和巩固的阵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和新媒体新技术高度融合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要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体现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不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层次、接受方式各不相同,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差异和教育传播内容的不同,选择灵活的教育模式,如体系化的理论侧重于传统模式,而碎片化的德育内容则更适合新媒体。第二,要把握两者融合的着力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普遍性教育,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非常明确,而互联网是一种开放性的平台,大学生可以根据互联网上众多新颖的教育栏目自由选择,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的自觉性。因此,两者在教育内容上的融合,丰富了教育资源。在教育手段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直接的灌输式和对话式教育,其优势能保证教育内容准确直接地传达,而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育更具时效性。两种教育方式的融合实现了优势补充、相互促进。第三,要抢占互联网阵地,探索高校“互联网 +”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出路,以创新推动融合。高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研判大学生思想新动态,并借助大数据进行动态把控和追踪分析,还可以利用校园云媒体延展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空间,利用自媒体搭建万博体育3.0手机版与学生的网络交流平台,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具跨时空、立体化的现代化气息。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新媒体新技术高度融合实现了扬长避短,增强了高校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五)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广泛融合,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高校校园和广阔的社会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立德树人不仅需要深入的课堂理论知识教育,也需要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承载着重要的德育资源,其作用方式具有潜在性和间接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极其重要的领域。要促进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合,营造校内外整体育人的良好文化氛围。第一,要注重顶层设计,把第二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高校立德树人面临复杂社会环境的考验,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导价值方向,高度重视校内和校外相融合的第二课堂的隐性育人作用,积极组织和开展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形成整个社会同向作用的文化正能量。第二,丰富立德树人的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这是两者融合的内在动力。校内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培育大学生良好德性,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主动拓展校内外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形式,注重活动的高品质和强效应,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他们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只有将两者广泛融合,才能增强整个社会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氛围,凝聚渗透高校立德树人的整体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 本报评论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N].光明日报,2016-12-09.

[3]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

[4]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N].人民日报, 2015-11-04.

[5] 习近平.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N].人民日报,2016-01-0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69.

[7] 爱因斯坦文集(第 3 卷)[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310.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转载自《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总第271期),仅供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