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博体育3.0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时政要闻 | 文章
时政要闻

“胖五”,发射成功!

发布时间: 2019-12-27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浏览: 次

本报讯(记者 张航)时隔900多天,“胖五”再次出征!昨天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2220秒后,将实践二十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胖五”的第三次发射。长征五号火箭是我国首型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运载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未来将直接服务我国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建设、火星探测等一系列重大任务。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自2006年正式立项研制以来,经过10余年的工程研制,长征五号火箭先后于2016年11月3日和2017年7月2日实施了两次发射,其中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第二次发射火箭因发动机局部结构问题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从发射失利到此次发射成功,长征五号火箭用了30个月。900多个日夜中,长征五号研制团队在攻克氢氧发动机技术难题中不断提升技术认识。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失利后,经过100余天的故障排查与定位以及180余天的试验验证,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失利的原因终于确认——由于火箭芯一级氢氧发动机在复杂力热环境下,局部结构发生异常,发动机推力瞬时大幅下降,致使发射任务失利。“根据故障调查的结论,研制团队对芯一级氢氧发动机进行了设计改进,从结构、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了对飞行环境的适应性。”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介绍。

2018年11月30日、2019年4月4日,火箭研制团队又两次提前发现故障隐患,并及时排除,彻底解决了困扰长征五号的发动机问题。改进后的发动机经过10余次3000余秒的试验验证,证明了改进措施的有效性,长五火箭终于回到恢复发射的“快车道”。

“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在遥二火箭的基础上,进行了200余项技术改进,其中比较重大的技术改进有9项,包括了发动机设计改进、长排整流罩设计改进、利用系统调节方案改进等。”长征五号火箭副总设计师杨虎军介绍。

作为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肩负着开展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月球采样返回、火星探测等多项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是承载中华民族对浩瀚宇宙向往的“梦想之箭”,也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李东表示,长征五号火箭采用多种构型系列化设计的技术途径,其中一级半构型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25吨左右,可以有力支撑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的建设;两级半构型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可以用于发射大型高轨道卫星、实施月球采样返回、开展深空探测等任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院长王小军表示,此次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也标志着长征五号火箭将加速进入工程应用阶段。

雄 心

逐梦中国航天“超级2020”

(本报记者 张航 通讯员 贾智云 姜哲)

昨天,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次成功发射,为中国航天“超级2020”的一系列重大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担负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任务

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阶段。

2007年,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嫦娥一号”,实现了我国首次月球环绕探测。

2010年,长征三号丙火箭发射“嫦娥二号”,获得世界首幅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图。

2013年,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嫦娥三号”,实现了月球软着陆,我国航天器首次降落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

2018年,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

2020年,我国将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择机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圆满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总体规划目标。据长征五号总指挥王珏介绍,“嫦娥五号”任务需要将8吨多的“嫦娥五号”探测器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而完成这一任务,必须由具有大运载能力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来完成。

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首次火星探测工程的研制工作。按照计划,2020年,我国将通过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火星探测器,并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

火星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大约每隔26个月就会发生一次“火星冲日”,这时火星与地球的距离会达到极近值,这段时间可以使用较小的代价将探测器送往火星,因此人类的火星探测活动通常也会每隔26个月出现一次高潮。在2020年就有一次“火星冲日”的机会。

探测器发射后,大约需要经过7个月时间的飞行抵达火星。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说,长征五号的成功研制,将大幅度提高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助力我国深空探测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实现在深空探测领域的跨越。按计划,我国将于2021年实现火星软着陆,开展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

助力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试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从2003年到2016年,我国将11位航天员14人次送至太空,将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送上天,意味着“三步走”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任务已圆满完成。中国航天即将进入空间站时代。

据载人航天办公室介绍,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预计在2022年左右建成,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驻留,在轨运行10年,将向国际社会开放合作,提供全球共享的空间应用平台。

作为执行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中发射空间站核心舱的主力火箭——长征五号B火箭预计将在2020年迎来首秀,这也将加速我国载人空间站建设的步伐。

长征家族多型火箭迎来首飞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历程,也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20年,由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等多型新一代运载火箭将相继迎来首飞!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国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航天强国的基础是航天运输系统。长征五号作为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对我国多项航天重大工程的实施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作用。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为中国航天的“超级2020”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建设航天强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人 物

双料“01”指挥员

“01”指挥员,就是通常说的航天发射任务“大管家”,这个岗位既要有丰富的任务经验,还要有扎实的技术功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火箭发射最后时刻,大家听到的“5、4、3、2、1,点火!”等指令就是由“01”指挥员下达的。

此次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任务的“01”指挥员名叫王光义,他曾经是长征七号火箭首飞任务和天舟一号任务的“01”指挥员。王光义是目前我国第一个也是惟一长五和长七两型火箭的双料“01”指挥员。

两年多前,长五遥二火箭因芯一级发动机故障,致使发射失利。“干航天的不怕出问题,出了问题必须解决问题!那次失利后,我们发射场全线没有沮丧和气馁,大家都憋着一口气,各个系统、各个岗位也立即投入火箭复飞的准备中。”王光义回忆说。

对王光义来说,完成从长七到长五的跨越转型,挑战异常巨大。因任务时间跨度长,站里53%的系统指挥员和重要岗位操作手是首次定岗,还有占比五分之一的新上岗人员。针对部分年轻同志基础知识不扎实、组织协调能力偏弱等问题,王光义组织编写新的训练考核大纲,带领团队全系统、全要素、全流程参加任务仿真训练,设置的产品进场、垂直总装、加注发射等70余个演练项目涵盖了发射任务每一个环节。此外,还对重点专业岗位人员一对一笔试考核、综合想定和答辩交流。大家的岗位能力提高很快,100%通过了上岗考核。

作为发射场系统的牵头人,王光义还带领各系统完善任务总体文书和应急预案,开展50多项各类应急演练项目。正如他笔记本上的一句话:问题少一个,胜算多一分!

为了任务圆满顺利,发射场全线把工作做到了极致。长五火箭箭体大,附属配件很多,以往进场卸车流程是,先用一天时间把产品接到场区,再用一天时间开箱卸车,这样来回两趟就要四天时间。这次任务中,王光义大胆求变,经过充分论证,方案调整为连续两天就把所有产品接运进来,再利用一天半时间开箱卸车,省下半天时间,为测试阶段留下充足余量。

发射前夕,多个系统指挥员不时向王光义汇报各自工作进度和遇到的问题。王光义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逐条认真记录,并耐心解答。仅这次任务,就记录了密密麻麻5万余字,工作进展、问题隐患和处理方法都清晰可查。

(本报记者 张航 通讯员 刘远航 王玉磊)

时 评

“胖五”翻身仗,打得真漂亮!

12月27日晚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携实践二十号卫星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拔地而起,直入苍穹,圆满完成发射任务。被人们亲切称为“胖五”的长征五号,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经过10余年工程研制,长征五号先后于2016年11月3日和2017年7月2日实施了两次发射,其中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第二次发射因火箭发动机故障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有人说:“看样子,中国航天又要进入低谷了。”

900多个日日夜夜,从任务失利到重整旗鼓,从问题归零到扎实准备,从屡克难关到圆满完成任务,伟大梦想标注创新使命,伟大精神孕育不朽传奇。

为了提升设备可靠性,发射场防腐分队仅两年多用的油漆桶就可堆满4个篮球场;为了让发射前6分钟的预案更充分,仅控制系统就讨论了16个小时,形成措施2000多条……

当长征五号顺利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的消息传来,这一次,中国航天人用胜利做出了最响亮的回答,彰显了一种逆境中奋起、愈挫愈勇的担当精神。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一代代航天人不竭奋斗,一批批报国者誓言无声。面对困难,中国航天人初心不改、信心不丢,成为新型举国体制的又一生动实践,探索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模式,造就了一支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接过了前辈手中的火炬。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不管困难有多大,浩瀚星海永远在这里,永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追寻。

(新华社记者 陈芳 胡喆)

(据新华社海南文昌12月27日电)

数读“胖五”

5米大尺寸结构

长征五号系列火箭按照组合化、模块化设计思路,2.25米助推器模块、3.35米助推器模块以及5米芯级模块个性化组合就能组成不同构型,满足不同的发射需求。目前有长征五号、长征五号B两个构型,后续根据任务不同,还可以自由组合成多种构型。

长征五号为两级半液体火箭,由5米芯级捆绑4个3.35米助推器。芯一级直径5米、芯二级直径5米、助推器直径3.35米,整流罩直径5.2米、长约12.2米;全箭长约57米,是我国现役火箭中尺寸最大的。

5米直径大型箭体结构为我国运载火箭首次采用,是火箭实现运载能力重大跨越的基础,设计、制造、试验难度大。长五火箭起飞重量约870吨,其自身的结构重量却只占约10%。

火箭的外壳专业术语称为“蒙皮”,主要材料为铝合金,火箭壳体“蒙皮”的厚度都在1.2毫米至2毫米之间,长五火箭整流罩的蒙皮厚度只有0.3毫米。在相同刚度下,火箭壳段的重量减少10%以上,可以为火箭减轻重量,装更多的燃料,“举”起更重的卫星。

25吨运载能力

长征五号能将25吨级的航天器送到近地轨道、将14吨级的航天器送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将8吨级的探测器送到地球—月球转移轨道、将5吨级的探测器送到地球—火星转移轨道。在搭配合适的上面级后,长五火箭还能把探测器送到木星等太阳系内行星。

长征五号使我国运载火箭的规模实现从中型到大型的跨越,运载能力达到或超过国外主流大型火箭。为我国实施探月工程、探火工程、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项目提供高性能运载工具。

12台大推力发动机

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长征五号采用了3型12台全新研制的大推力发动机,主发动机均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推进技术,起飞重量约870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

4个助推器,每个配置2台地面推力120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推力大、比冲高,是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火箭发动机,已成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各个不同构型火箭共用的基础动力装置。

芯一级配置2台地面推力50吨的氢氧发动机。50吨级氢氧发动机技术在国际同类发动机中处于先进水平。芯二级配置真空推力8.83吨的氢氧发动机。3型发动机的研制,使我国运载推进技术水平大幅提高。

-253摄氏度接近极限

长五贮箱内推进剂(液氢、液氧和煤油)重量占火箭总体重的90%多,液氢温度是-253℃左右、液氧温度是-173℃左右。

热力学中定义的最低温度是-273.15℃,这个温度也叫绝对零度,是人类已知的低温极限,在此温度下,物体分子没有动能和势能,绝对零度是实际状况中不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自然界的温度只能无限逼近绝对零度。

长征五号火箭中液氢的温度已经接近了绝对零度,但火箭外表面温度依然可以一直保持在0℃以上,只因为火箭的贮箱外都穿着一层一共不到30毫米厚的“防寒服”,让火箭内的仪器、设备、电缆等正常工作。

燃料在火箭发动机燃烧时的最高温度超过3300摄氏度,如此巨大的温差在瞬间切换,这种工况也是地球上绝无仅有的奇观。

这种极限条件要求火箭发动机在焊接时,一个焊点的宽度仅0.16毫米,焊接时间误差仅限0.1秒,焊枪多停留0.1秒就可能把管件烧穿或者焊漏。(本报记者 张航 通讯员 姜哲 贾智云

                                                                           阅读原文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