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博体育3.0手机版

所在位置: 万博体育3.0手机版» 万博体育3.0手机版» 李陶红《柴薪与盐:明清以来滇盐开发的生态人类学研究》出版

李陶红《柴薪与盐:明清以来滇盐开发的生态人类学研究》出版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1-16 浏览次数:


万博体育3.0手机版民族文化研究院李陶红博士的著作《柴薪与盐:明清以来滇盐开发的生态人类学研究》于2023年9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该书在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研究受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的资助。受万博体育3.0手机版民族学重点建设学科经费资助出版。



全书共分为十章,共274页,计22万字。研究关注“柴薪与盐”的关系,以民族学、人类学对文化整体观的强调为基础,将盐业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柴薪要素是这一整体的关键一环,围绕柴薪要素,关注盐业社会诸要素的复杂关联,如围绕柴薪供给的林业开发与保护,围绕柴薪供给的盐政施行,以节省柴薪为目的的盐业生产技术改革,柴薪消耗带来的盐井生态变化等。研究以田野调查为依据,深入到云南历史上盛产食盐的古镇古村,尤其对云南最大的两大产盐区黑盐井和白盐井,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全面搜集地方文献、碑刻、口述等资料,围绕柴薪议题对黑盐井、白盐井进行全观式的研究。探讨盐井地围绕柴薪的顺利供给所进行的林业开发与保护实践、柴薪与盐政、柴薪与技术变革、柴薪与盐井生态、柴薪与道路保障、柴薪紧张与盐业衰落、盐业社会转型与生计变迁等议题。全书采用生态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生态人类学层面,将云南盐业社会置于“人”“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的整体性系统中,关注环境、制度、政策、技术、惯习、观念等诸种因素下,“柴薪与盐”在持续互动中,呈现长时段的静态平衡和非常态时期的动态平衡。历史人类学层面,一来在历史文献把握与田野调查之间找到衔接,将历史与田野互为验证。二来从区域关怀的视角思考云南盐业社会的类型学意义。物质文化研究层面,柴薪是云南盐业社会的标志物,通过“柴薪与盐”互为矛盾而有张力的关系呈现,来进一步理解云南盐业社会。


全书对两个学术问题进行回应,一是关于滇盐生产与林业生态关系的真实性表述。盐业时代对森林的索取并非是不可持续性的,而是进行了可持续利用方面的努力,从而实现了对盐业资源的良性开发。在云南盐业社会的盐业生产与盐业生态维护实践中,正好表达了环境脆弱性与社会弹韧性互为影响的持续过程。二是关于盐业社会类型学意义的思考。云南盐业社会是以卤水、柴薪为原料,以盐业生产、运输、交换为主要的生计方式,形成食盐交换及其他附生经济为依托的经济形式,具有围绕盐为中心的人群聚集与分工的社会形态,呈现多元文化共处与多元信仰形式的文化形态。云南盐业社会“以卤代耕”,对周边区域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围绕食盐生产,盐井地与周边区域形成生计共生、经济共生、文化共生的稳固形态。云南盐业社会类型学意义的探讨对区域民族关系的平衡论视角及云南民族关系和谐样态具有解释力。同时,可在乡村振兴建设维度作出应有的学科贡献。



撰稿:张 进

校对:王丽香

初审:殷 群

终审:李陶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