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博体育3.0手机版

_万博体育3.0手机版

万博体育3.0手机版

※ 详细内容


所在位置: 万博体育3.0手机版» 出国出境» 政策法规» 对外交往礼节及注意事项

对外交往礼节及注意事项


发布日期:2014-02-11 浏览: 次


各部门(校属学院)安排人员参加宴请活动时,应从对外工作需要出发。参加活动人员不得将司机、子女、朋友、同事等未被邀请人员带入宴请活动场所,身体不适或者有病的同志不要出席。
人与人的交往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这个规范叫做礼貌。礼貌的具体体现叫礼节。在外事接待工作中应该注意礼节。有礼貌,讲卫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有文化的表现。我们在外事活动中要尊重国际惯例和各国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又要有自己的礼节和礼宾规格。外事中的礼节是国际交往中通行的礼节,平常见到有握手、拥抱、鞠躬、干杯、鲜花等都叫国际交际礼节。外事礼节是为外事工作方针政策服务的。每个人的言谈、举止、仪容、服饰往往反映其个人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和精神面貌。在国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和民族。
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宗教等因素,各有其特殊的风俗习惯和礼节。例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也忌谈猪,在斋月里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吃喝;佛教徒一般不吃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一些吃抓饭的国家,如:印度、马里、印尼、阿拉伯国家等,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接触,给别人递东西;在佛教国家(如泰国)不要随便抚摸小孩头顶;天主教徒忌讳“十三”这个数字,尤其是十三号星期五,遇上此日子,一般不举行活动;东南亚一些国家忌讳坐着跷大腿;伊朗称好不要跷大拇指;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尼泊尔等一些国家,摇头表示赞赏,点头表示不同意,等等。这些习惯若不注意,会使人误以为对他们不尊重。因此,从事外事工作的人员要尽可能多了解各国的特殊风俗。新到一个国家或初次参加接待活动,要多了解,多观察,不懂或不会做的事,可以效仿别人。
 
一、日常交往礼节
1、尊重各国风俗习惯,遵守社会公共道德。
2、遵守时间,不要失约。参加别人举办的活动要按约定时间到达,不要过早,使主人因未准备好而难堪,也不要晚到,不守时是很失礼的。迎接外宾、参加外事活动更要遵守时间,不能迟到。
3、尊重老人和妇女。这是一种美德。在很多国家的社交场合,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上下楼梯让老人、妇女先行,主动予以照顾。对同行的老人妇女,男子帮助提拿较重物品。进出大门主动帮助老人妇女开门、关门,帮助他们穿脱大衣外套。同桌用餐,两旁若是老人或妇女,男子应主动照顾,帮助他们入、离座位等。
4、举止端庄,注意言行。不要作一些异乎寻常的动作,不要用手指指人,不喧哗,不放声大笑,不在远距离大声喊人。走路不要搭肩膀,脚步要轻,遇急事可加快步伐,不可慌张奔跑。无论站立或坐下,姿势都要端正,不要蹲在地上等车、等人。站立时,身子不要歪在墙上或柱子上,不要坐在椅子、沙发扶手上。坐下时腿不要乱跷、摇晃,更不要把腿搭到椅子扶手上或把裤管撩起。手不要搭到邻座的椅背上。女同志不要叉开双腿。
5、切勿随地吐痰,实在要吐,可吐在自己手帕或餐巾纸里带走。不要乱扔烟头或其他废弃物品。
6、公共场合不可修指甲,剔牙齿,掏鼻孔,擤鼻涕,挖耳朵,挖眼屎,搓泥垢,搔痒,摇腿,脱鞋,打饱噎,伸懒腰,哼小调,打喷嚏,打哈欠应用手帕捂住嘴、鼻,面向一旁,避免发出声音。
7、在许多场合,如看演出和进餐时不许抽烟。在允许抽烟的场合,应先敬左右的人,如妇女在座,应征得妇女同意。不要边走路边抽烟,进入会客室、餐厅前,应把烟掐灭。
8、参加活动前不要吃蒜、葱等味大的东西,必要时,嚼一点茶叶可冲淡葱、蒜的气味。
 
二、仪容、服饰
1、头发、胡须要经常修整,鼻毛、指甲应修剪短。
2、衣着要注意清洁、整齐,特别是衣领和手帕,要经常换洗。衣服要熨平,皮鞋要擦亮。穿中山装应扣好风纪扣,参加正式活动穿西装应打领带。长袖衬衣要塞在裤内,袖口不要卷起。短袖衬衫(港衫)不要塞在裤内。内衣裤和衬衣,女同志的袜套,不要露在外衣外面。衣裤纽扣应扣齐(男同志要注意裤扣是否扣上)。发现仪容不整,或需要脱衣服,应到洗手间或其他适当场所整理和脱换。
3、参加外事接待、出席正式会见、庆典仪式、宴请外宾等重要的外事活动时,男士一般穿深色质料好的正式服装,上下身衣服、皮带及皮鞋的颜色要一致(即三色原则)。参加吊唁活动一般穿黑色服装。有些热带国家,隆重场合也可穿长、短袖便服。夏天天气比较热,经双方事先商定,有时也可穿短袖衬衣、打领带。女士按季节与活动性质的不同可穿西装、民族服装、中式上衣配长裤或长裙、旗袍和连衣裙等。夏季也可穿长、短袖衫配裙子或长裤。女士在涉外活动中,着装要注意不要“六露”,即:露胸、露肩、露背、露脐、露脚指、露脚跟。
4、参加活动进门后应把大衣、帽子、围巾、手套、雨衣或风衣、套鞋等脱下,送存衣处存放。存放前注意检查口袋里不要留有文件、笔记本和钱包等物品。
5、男士任何时候在室内不得戴帽子。
6、室内一般不要戴黑眼镜。就是在室外,遇有隆重仪式和迎送等礼节性场合,一般不要戴黑眼镜。
 
三、见面时的礼节
1、初次相识,一般由第三者介绍或自我介绍。为他人介绍,要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不要贸然行事。介绍他人时,最重要的礼仪问题是被介绍双方的先后次序。基本的规则是“尊者居后”,即介绍女士与男士时,应先介绍男士后介绍女士;介绍长者与晚辈时,应先介绍晚辈后介绍长者;介绍上司与下级时,应先介绍下级后介绍上级;介绍客人与主人时,则应先介绍主人后介绍客人,在外事接待中,如果宾主双方不止一人,在介绍各方人员时,一般应当依照其职务、身份的具体高低,由高而低地依次进行。介绍时,要把姓名、职务说清楚。介绍到具体人时应有礼貌地以手示意,不要用手指指人,更不要用手拍打别人。自我介绍,先介绍自己的姓名、身份,然后请教对方。国际上往往在互相介绍时互换名片。
2、一天中首次见面,或一次活动中初遇,均应问好。在我国,人们相互见面习惯说:“你吃饭了吗?”或“你到哪里去?”等。有些国家不用这些话,甚至认为这样说话不礼貌,意思是:我上哪里去与你无关;如果我没有吃饭,你是否请我去吃呢。在西方国家,一般见面时先说:“早安”、“晚安”、“你好”、“身体好吗”?“最近如何?”“一切都顺利吗?”“好久不见了,你好吗?”“夫人(丈夫)好吗?”“孩子好吗?”“你这是第一次来我国吗?”等等。如果对方主动问好,自己一定要相应回答。
通常见面时互相握手,参加大型活动因人数众多,也可与主人握手后,同其他人点头致意,不一一握手。东南亚讲佛教国家有的人不握手,双手合十致意,日本人是行鞠躬礼,我国旧时传统是抱拳。握手时,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等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时可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时握手注意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伸手。在室外握手,男士应脱帽,军人应先行举手礼。男士与妇女握手时,往往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一般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遇见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暄致意。关系亲近的则边握手边问候,甚至两人双手长时间地握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则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
3、参加外国人举行的活动,抵离时应主动与主人打招呼,如系庆典活动,应致节日祝贺。
4、在外交场合遇到过去熟悉的外国领导人,要尊重,一般不要匆忙前去打招呼,待对方主动表示,再作相应表示。
 
四、谈话时应注意的礼节
1、社交场合谈话时要弄清对方身份,以便自己谈话得体,有针对性。
2、对外接触谈话要自然、和蔼。对方发言时要注意倾听,不要左顾右盼,总看手表。
3、说话时不可用过多过大的手势。谈话声音不要过高,以使对方能听清为宜,尤其不要溅出口沫。
4、不要谈疾病等不愉快的事情,一般不要询问对方履历,谈及时,要十分客气,如对方不讲,不要追问。不要询问妇女的年龄,是否已婚。
5、对外谈话要实事求是,自己不知道的事不要随便答复,无把握的事不要允诺,应言而有信。
6、三人以上在场,不要只谈两人知道的事,冷落其他人。
7、不要议论第三者的事情。不要交头接耳,讥笑他人,如所谈事情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寻找适当的时机再说。
8、谈话时不要总自己讲,让别人有讲话机会,别人讲话,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别人话头。
9、对方讲话如未听清楚,可以再问一遍,发现对方对我讲话有误解,应进一步解释。
10、社交场合,应按本人身份,主动交际。但如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谈话,应待别人说完。有急事找,则应先打招呼,表示歉意。
 
五、宴请活动及应注意的礼节
1、宴请形式
1)宴请形式大致有:宴会、冷餐招待会、酒会、茶会等。各国风俗习惯不同,宴请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2)宴会通常分为国宴、正式宴会、便宴、工作进餐等。国宴最为隆重,规格最高;正式宴会次之,主人客人均按身份排位而坐,席间致辞、祝酒等(外交部近年已规定,宴会上一般不作正式祝酒辞)。在国宴、正式宴会上,有时配有乐队,奏国歌和席间乐。便宴则不排座位,不作正式讲话,规格不高,菜肴道数亦不多,较随便。
工作进餐是边谈问题边进餐。有共进早餐、共进午餐,排座位,不请夫人。
3)冷餐会一般是招待人数较多时举行。规格有高有低,按主、客人的身份和招待的菜肴而定。冷餐会一般在较大的场合举行,设餐台、酒台。食品通常丰盛实惠。由客人自取餐具,自取食品。有的不设桌椅站立而食。有的设桌椅,自由入席就餐。酒水一般由招待员端送,也可自取。
4)酒会,亦称鸡尾酒会,以各种饮料为主招待客人,并备有少量小吃,由招待员端送。也有将食品放在小桌或茶几上。一般用牙签进食。酒会便于客人自由自在活动和攀谈。一般在中午和傍晚举行,时间较短。客人到场退场的时间亦无严格要求。目前这种形式运用很广泛,许多重要庆祝活动,采用酒会形式,如国庆节等节日以及各种仪式之后,常常举行酒会。
2、参加宴请应注意的礼节
1)接到正式宴会请柬,能否出席,一般要尽早答复主人,以便安排席位。对请柬上注有R.S.V.P.(请答复)字样的,无论出席与否,均应迅速答复;注有REGRETS  ONLY字样的,则不能出席时才回复,但亦不应耽误。经口头约妥再发请柬者,请柬上注有TO REMIND(备忘)字样,只起提醒作用,对此不必答复。答复是否出席,可打电话或复信。隆重、正式宴会,被邀请人不能出席时,一般不可派代表出席,除非主人另提出邀请。
2)出席宴请活动抵达时间迟早,逗留时间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对主人的尊重和对活动的重视。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当地习惯掌握好到场合告辞时间。迟到、早退、逗留时间过短,被视为失礼或有意冷落。出席宴会应正点或提前二、三分钟抵达。出席酒会可在规定时间后到达,身份高的略晚。通常情况下,出席宴请活动,一般客人在主宾到达前抵达,主宾退席后陆续告辞。确实有事需提前退席,应向主人道歉后悄悄离去。
3)出席外国人举行的宴请应客随主便,听从主人安排。对宴会主人、宴会时间、地点要了解清楚,防止出错。进入宴会厅前应了解好自己的桌次和席位,不要随意乱坐。
4)无论是作主人、陪客、宾客,都应普遍与同桌周围的人交谈,特别是自己左右邻座。不要只同自己人或只同一、二人谈话。邻座如不相识,可先自我介绍。
5)隆重宴会,在主人或主宾致辞、敬酒时,暂停进餐,停止交谈,注意倾听。奏国歌时应肃立。
6)喝酒不要过量,一般掌握在自己酒量的三分之一,可以敬酒,但不要劝酒。在敬酒方面,中外的做法不同比较明显。我们自己在朋友之间互相敬酒时,总希望对方能干杯,但是在国外,多数是喝多喝少随意。相互祝酒时注意不要交叉碰杯。
7)社交场合,无论天气如何炎热,不能当众解开纽扣,脱衣服。小型便宴,如主人请客人宽衣,男宾可脱下外衣挂在椅背上。
8)参加家庭宴会,应注意对方风俗习惯。如习惯送花,可酌情购买少量鲜花赠给女主人,但不要送菊花和杜鹃花。
3、刀叉的使用与进餐
1)西餐餐具为刀、叉、匙、盘、杯等,开餐前桌上均已摆好。面前放食盘、汤盘,左手边放叉,右手边放刀,盘上方放匙,再上方放酒杯,右起烈性酒杯或开胃酒杯、葡萄酒杯、啤酒杯或水杯。水杯中或盘中放有餐巾。面包盘在左方。刀叉的数目相当于菜的道数,按上菜的顺序由外至里排列(有时刀叉不足则不讲究),每道菜吃完由招待员撤换盘子。西餐中喝烈性酒的并不多,一般饮用度数大的果子酒。
2)席上的刀叉匙盘等餐具,使用时不要用餐巾去揩,以免引起主人误会,以为餐具不洁净。(据说清朝李鸿章在国外有一次出席宴会时,无数次用餐巾揩餐具,招待员也就无数次更换餐具,搞得很难看)如发现有不洁净的餐具可叫招待员调换。席上不要玩杯盘刀叉,进餐时避免刀叉发出声音,不要手持刀叉比划着说话。
3)用餐前先将餐巾打开,铺在膝上,餐后放在盘子右方。
4)就餐用刀叉先用摆在最外边的一副,依次而用。右手持刀左手持叉。用刀将肉等食品切成小块,再用叉送到嘴里。不可用刀送食入口,也不要用匙送汤以外的食品入口。各道菜吃完后,刀叉应合拢平行放在盘内,以示吃完。如八字摆开则表示未吃完。
5)从公共菜盘、黄油盘中取食品均要用公用的餐具。
6)吃东西不要狼吞虎咽,要文雅,菜盘里不要一次盛得过多。如由招待员分菜,一般不要要求增添。吃东西应闭口咀嚼,尽量不要发出声音,口中有食物不要说话。喝汤应用匙由里往外舀起送入嘴,不要使劲啜,以免出声。快喝完时,可将盘略往外托起。
自己不能吃或不爱吃的菜肴,不要拒绝,可取少量放在盘内,并应表示:“谢谢,够了”。对不合味的菜,不要吐舌头或做出其他难堪的表情。汤、菜太热,不要用嘴吹,可待稍凉后吃。嘴里的鱼刺、骨头不要直接吐出,用餐巾掩着嘴用手取出放到盘边(吃中餐也可用筷子取)。吃剩的东西,用过的餐具,不要放在桌上,应放在盘内。剔牙要用手遮口,用过的牙签放在盘内。餐桌远处的食品,物品不要伸手去取。可请邻座递。如有招待员,应请招待员递。
冷餐会、鸡尾酒会,招待员上菜不要抢着去取,待送到自己面前再拿。周围的人未拿到第一份时,自己不要急着取第二份。不要老站在菜台旁边,取完就退开,让别人去取,自己需要时再去拿。
7)面包应掰成小块吃,不要整块吃。如抹黄油、果酱,亦应掰开后再抹。吃鸡、龙虾时,可以用手撕着吃。用手取食前,有时送上放有柠檬片或花瓣的小木盘,是用来洗手的,千万不要喝。
8)通常吃梨、苹果等用水果刀切成四、六瓣,再用刀去皮核,然后手拿着吃。削皮刀口朝内,从外往里削。吃香蕉用手剥皮,用刀切成块吃。吃柑子用刀切成块吃。吃桔子可用手剥着吃。有时吃水果前每人面前有半碗凉水,供洗手用。
9)吃带有腥味或怪味的食品,如鱼、虾、野味等配有柠檬块或片,可用手与叉挤压柠檬,使汁滴在食品上以去腥味。
10)喝茶、咖啡,如愿加牛奶和糖,一般自取加入自己杯中,用小茶匙搅拌,搅后将茶匙放在小碟内。喝时端起杯就口喝,不要用匙舀,也不要拿起壶直接喝。
 
六、出席文艺晚会应注意的礼节
在西方,到大剧院看戏,是隆重、高雅的文娱活动,即使是个人买票看戏,亦非常重视,服饰均按最隆重场合穿戴。
演出时,场内不得走动,迟到者只能在幕间进场。场内不得吸烟,更不能嗑瓜子,吃零食。
演出中保持肃静。不要谈话,不要咳嗽,打呵欠,更不要打瞌睡。演出过程中不要鼓掌,不要叫好。节目终了报以掌声。即席翻译,声音要轻。对不好的节目、水平低的节目,不应表示出不满意或失望,除有政治问题外,一般也应鼓掌。
 
七、关于称呼问题
在称呼上,我们平时喜欢用官衔作称呼,还有在姓前边加上“老”字的习惯。如:“老”张,“老”李,“老”王,等等。国际交往中一般不用官衔作称呼。但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学位的人士,可用职称来称呼。对西方人来说,“老”比傻子还不好。因此,在涉外场合对年纪大的人不加称“老”字。在国际交往中一般的称呼有:同志、先生、女士、小姐(对已婚的女子可称夫人,未婚的称小姐,不了解情况的可称小姐)。除此以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一般为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按国家情况称“阁下”、职衔或先生。如“部长先生阁下”、“主席先生阁下”、“大使先生阁下”,简称“阁下”,但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国则习惯称先生,不称阁下。
2、对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等为“殿下”,对有爵位人士可称爵位或先生。
3、对教会神职人员一般均统称先生。

Copyright 1997-2015 Dal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